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时间:2024-05-21 05:11:18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通用20篇)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页例题及第50-5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观察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比较、联想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掌握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人

1.小朋友们,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夏天里你们最喜欢干什么?(游泳)每次游泳时,你有没有发现或想到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再到游泳池边去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游泳池图)

2.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由学生喜爱的游泳活动,引出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二、展开

1.自主探究新知。

(1)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列出算式。

(2)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儿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3个小女孩,5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帽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6个没带游泳圈的,有2个带游泳圈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吗?教师适时板书:

5+3=8 2+6=8 7+1=8 3+5=8 6+2=8 1+7=8

8-3=5 8-2=6 8-1=7 8-5=3 8-6=2 8-7=1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的不同决定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观察。

5+3=8 2+6=8 7+1=8 3+5=8 6+2=8 1+7=8

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4)再次引导观察。由同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看看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评析: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由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构成的,是在合作与交流的氛 ……此处隐藏21782个字……手势表述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为抽象加法算式做好了必要的孕伏。本节课主要是感知加法含义,教材从儿童生活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发散思维。在揭示出加法算式后,可引导学生再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由这幅图还可以写出什么加法算式。如有的学生说出2名同学与1名同学、2只蓝纸鹤与1只红纸鹤、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走到一起等等,再次感知加法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与掌握。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加法的含义

通过第一幅图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加法的含义,知道了加法算式的读法,这时学生对加法的含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去感悟、去体会,才能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为了让学生体验,我们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边摆边说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把第一次摆的圆片与第二次摆的圆片合并的过程演示出来,表述时要用手势表示出来,说明合在一起就是两次一共摆了多少圆片。学生桌上都放有5个圆片,可以启发学生任意摆一个算式,并说出来,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第二次活动:看图说出加法算式。投影出示教科书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说出加法算式,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第三次活动:看算式,摆一摆。让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把数学表达式转化为直观图,从逆向体验加法的含义。

三、引导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在教学第一幅图时,投影演示后,先让同桌的一名同学说,另一名同学认真听,然后互换位置,进行交流;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在班内进行交流,渗透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到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加法解决,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样教学有利于儿童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把握加法初步认识的“度”(知道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因此,本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而不一定要说出得数,即便说出得数也是数出来的,因为下节课才学习加法的计算方法。

2、要注意过程的展现,教学时除了注意展现情境图的过程外,还应注意展示合并的过程,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

3、本节课只认识“+”,(因为“=”在比大小时已出现了)并不要求书写,因此不要提高要求,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篇2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 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

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 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先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4.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 《同步练习册》 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 +1=4 1 +3=4

读作:3加1等于4 读作:1加3等于4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通用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